终于等到2018年元旦,陕西已经零下4度,15岁的黄昊天却背上钓鱼工具箱,到新开的练杆池钓鱼。
而坐落于江苏的九零后李少胜,和公司请了3天年休假,一个人一人到野外钓鱼,吃住都在帐篷里。
钓鱼正在成为佛系年轻人的新标签。
天猫云数据显示,从2015年开始,一边在保温杯泡枸杞,一边钓鱼的不再只是中年人,连大学毕业生都爱。
垂钓装备成交人数四年增长350%。
大家统计,线上的钓鱼喜好者数目在900万左右,其中90%以上为18-35岁,而3年前,这个年龄段占比不到50%。
钓鱼工具行业全网TOP1品牌化氏一味的负责人周骏介绍。
这就意味着,仅仅在线上,就有超越800万热爱钓鱼的年轻人。
佛系,讲的是一种不大走心、看淡所有的活法。
佛系年轻人的口头禅是:都行、可以、没关系。
有人说,佛系是重压生活下的一种自我保护,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声的、带点小懦弱的抵抗,一种解压式的逃避。
佛系年轻人们大概这样:或许过的是披星戴月、身心俱疲的生活,但仍心存劈柴喂马、周游世界的美好向往。
本是鲜衣怒马少年时,却被工作、贷款压弯了腰,于是偶尔佛系一下,切换到佛系模式短暂逃离后,再以洒脱平和的姿态回归。
一场人和鱼的博弈从事服饰行业的胡鋆在江中野钓20余年,他如此描述对于钓鱼的痴爱:可以不论天晴下雨负重长途跋涉,一天只吃少量实物,皮肤晒的像非洲回来,衣服勾破、鞋子粘满泥土。
可以整天双眼盯着浮漂,脑子空无他物只剩下持续的解析浮漂信号。
直到天黑看不见浮漂才恋恋不舍的回家或拿出夜钓灯再战。
他仍能依稀记得几次钓到少见大鱼时的开心感,水渠两侧大片玉米地和芭蕉林在风中泛起的绿浪,少时玩伴相互比较的欢声笑语,与一个人面对一片静水时的恬淡安定。
钓鱼之魔力在于未知,情绪的起伏和暴力的博弈叫人无法抗拒。
钓鱼人永远不了解鱼漂沉下后,拉竿会拉起什么。
或许会空无一物,或许是寸许小鱼。
或许鱼钩被水草扯住不能挣脱,只得扯坏重绑。
当然,也或许会在电光火石间,感觉到顺着鱼竿传来的沉重感和大力挣扎。
钓鱼人享受的是,扬竿中鱼、遛鱼、入护时的乐趣。
据悉,热爱钓鱼的佛系年轻人并不是不求进取、碌碌无为。
相反,他们大多怀揣于生命的热情,甚至在学业、事业上已有所为。
偶尔佛系一下,于他们而言,是给自己一个心灵空间、一个忙碌日常的停顿和间歇,行云流水、随便而至。
他们所求,并不是遁世逃至荒山,而是入世安静生活。
有些人一年仅休8天,全用来野外垂钓,仅一保温杯、一帐篷相伴;有些人夏季4点起、冬季6点起,只为抢占河边的一个好地方;有些人孜孜不倦求师、吃苦耐劳空军,每逢会所活动和赛事必到场;有些人没时间去钓鱼、却像珍藏篮球鞋一样从网上珍藏钓鱼装备;有些人有钱有闲,一竿一护一钓椅,郊外水边一整天,路人借问遥招手,怕得鱼惊不应人。
在19万人的化氏社区平台里,年轻的钓鱼喜好者几乎都有五支以上的鱼竿,每年在网上购物钓鱼工具上的平均花费达到2000元。
化氏一味钓鱼工具天猫旗舰店负责人周骏介绍道。
非佛系的九零后93年生的杨云飞首次接触钓鱼是从一本名为《中国钓鱼》的杂志开始的。
2007年,他省下400元零烧钱,给自己添置了一套基础知识装备,半只脚踏进专业性竞技钓法的门槛。
2014年,杨云飞携带五本送给小学生的课外书,报名武汉的慈善竞技赛,这是他首次在竞技场地钓鱼,最后钓了倒数3、。
现在,他已经可以在夏季抢食的竞技场中,1小时钓起200多条鱼。
钓鱼讲究基本功,我目前还是种子选手。
作为竞技钓喜好者,杨云飞的钓鱼办法并不是,而是近乎挑剔的专业和科学。
怎么分辨鱼形探索钓法、怎么样平衡鱼和竿,甚至扎实的钓鱼运动员每一次抛竿都能落在同一个点上。
入行十年,杨云飞习惯按期精简装备,把不需要的钓鱼工具送人,仅留下10余支鱼竿、30支浮漂。
由于工作繁忙,他只能在周末约上三五好友掐鱼,个性随和的他在日常是一个佛系年轻人。
现在,杨云飞在山东临沂从事线上钓鱼工具行业,将喜好做成了事业。
他所在的化氏一味钓鱼工具,通过3万多条评价、几百个铁粉、多次投票,花费3个月时间做成了一款真的意义上的云数据决定的钓竿,今年双十一一天就在全网卖出了接近1.5万支。
八零后的保温杯、九零后的生发剂、零零后的相亲会,面对日渐高涨的生活重压,当代年轻人用自嘲排遣苦闷,在互联网上探寻情绪的出口。
而在热爱钓鱼的佛系青年中,可以看到与丧、宅等消极时尚文化相悖的解释:他们既有安逸超然的平和心理,又不舍弃爬坡过坎、积累经验的拼搏岁月,最富锐气和朝气,又不惮鞭笞和打磨。
15岁钓鱼人:学钓鱼前先学做人鲁迅先生在《热风随感录四十一》中如此勉励年轻人,所以我时常害怕,愿中国年轻人都摆脱冷气,只不过向上走,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。
能做事的做事,能发声的发声。
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,就令萤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
佛系抑或是伪命题,但仍有新兴力量在用我们的方法发一分光一分热。
15岁的黄昊天酷爱钓鱼,中国钓王化绍新老师是他的偶像。
两年前,他跟着爷爷在河边野钓,便迷上了这个运动,于是上网搜索化老师的视频,在家训练抛竿,右手手心几次磨出了血泡。
去年夏季一次训练,黄昊天从早晨9点一直坐到晚上11点,除去吃饭和去卫生间的时间,屁股就没离开钓鱼工具箱。
今年,从不钓鱼的黄父亲在天猫上给昊天买了化氏的整套竞钓装备,每周还会陪昊天去钓场进行训练。
正值昊天15岁过生日,黄父亲特地休了年假,携带他从陕西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,6个小时的大巴车,穿越了6个省份,来到化绍新钓鱼学校圆梦。
黄父亲说,孩子在梦里都去了化校,拜访化老师。
自学钓鱼让这个15岁的初中三年级男孩有着超于同龄人的成熟沉稳,为人处世礼貌周到。
他常常在化氏社区的平台发一些鱼竿测评,笔调老练,凭着专业和钻研精神获得一批钓友的支持。
通过钓鱼,我慢慢了解人与鱼、与自然的关系,继而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的关系。
在采访中,记者问:你感觉钓鱼最大的魔力是什么?是遗憾。
黄昊天的回答出人意料,每一次的垂钓都有叫人感觉遗憾的地方,譬如说哪一点做得不到位,哪一点我如果不这么做鱼获会更多。
无意识中会记住这类,在未来的作钓中就会防止这类问题。
这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。
黄昊天停顿了一下,补充道:学钓鱼要先学做人,而钓鱼也可教人做人。